一、目的及要求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包括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入海河流监测和直排海污染源监测等)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监测结果准确可靠,按照《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工作管理暂行规定(试行)》(总站海字[2007]49号)编制本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规定。
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以下简称近海网)各成员单位应通过计量认证,监测人员持证上岗,具备全程序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运行机制。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监测(调查)规范和技术规程开展监测。
二、职责及分工
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以下简称总站)负责近海网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工作,制定工作方案,进行技术指导、检查与评估,组织开展实验室能力验证和相关技术培训。
2.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中心站(以下简称中心站)协助总站开展海网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并负责具体实施。根据各单位提交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报告,编制全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入海河流监测和直排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年度报告,
组织开展全国近海网环境监测技术培训。
3.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站(以下简称省级站)组织开展入海河流和直排污染源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工作,编制并上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入海河流和直排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报告,开展相关监测技术培训,协助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分站组织开展本辖区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工作和相关监测技术培训。
4.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各分站(以下简称分站)组织开展负责区域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工作,汇总质控数据、编制并上报本分站负责范围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质控报告、开展相关技术培训。协助省级站组织开展入海河流和直排污染源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工作和监测技术培训。
5.承担近岸海域监测任务的监测站(以下简称承担站)负责本站质量保证与控制工作,编制和上报本站承担的近岸海域监测、入海河流监测和直排污染源监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报告。
三、工作内容
1.人员及监测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
所有参与监测工作的人员均需根据岗位经过海上作业专业培训和相关监测技术培训,持证上岗。
监测工作中使用的计量仪器和器具需按要求经过检定或校准,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船用仪器设备必须在出航前对其进行全面检查和调试,确认合格后方可使用,应特别注意监测用船和采样设备的防玷污处理。
2.样品采集质量控制
现场样品采集、登记、预处理、运输、交接和记录等按相应的技术规范执行。
海洋环境质量监测要注意采样器材、预处理装置和样品容器等对监测结果的影响。易玷污测项样品容器要检查本底空白,一般抽取5-10%(不少于2个)进行空白测试,测试不合格应重新清洗。采用现场平行样进行样品采集质量控制,一般不少于样品总量的10%,每批样品不少于2个。水质监测需另增加现场空白样,一般一天不少于一个。样品采集质控合格判定按照《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1998)质量控制参考标准执行。
入海河流和直排污染源的质控要求及质控样品进行合格判定参照《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和《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执行。
质量控制汇总结果填入质控表1(后附)。
3、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采用平行样分析、加标回收样分析、标准样品或质控样品分析等进行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每批样品的平行样测定率应达到10%以上,加标回收样、标准样品或质控样品测定率应达到10%,当样品数量较少时,每批样品的每个项目应至少测定1个平行样和加标回收样(或标准样品或质控样品)。海水质控样品合格性判定按照《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1998)质量控制参考标准执行,入海河流和直排污染源的质控要求及质控样品进行合格判定参照《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和《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相应结果填入质控表2-5(后附)。
微生物和叶绿素a采用平行样分析进行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平行样分析比例不少于待测样品10%,样品数量较少时,不应少于1个。海洋生物种类分析鉴定采用实验室内或实验室间互校的办法进行质量控制。海洋生物种类分类系统按《海洋生物分类代码》(GB/T17826)执行。原则上,生物的分类鉴定,尤其是优势种,应鉴定到种的水平上并计数,确实鉴定不到种的,可上升至上一级分类单位;室验室内或室验室间不同鉴定人员所鉴定的种(属)误差应小于20%。
4.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各近海网成员单位应根据所开展的监测任务类型和所承担的具体监测项目有针对性地参加近海网的实验室能力验证等实验室间质量控制活动,确保监测质量的提高。
5.数据资料的质量保证与管理
监测数据处理按《海洋监测规范》和法定计量单位的规定执行,数据记录按统一格式上报,数据资料报表要齐全、完整。
四、质控数据及质控报告传输格式和上报要求
1.上报格式及要求
按规定表式上报质控数据及各分析方法,详见质控报表;
质控报表及报告传输一律采用纸质和电子文档同时报送;
报送的纸质报告及质控报表需经校核、签发后加盖公章。
2.上报程序与期限
承担全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例行监测任务的网络成员单位于当年12月15日前将质控数据及质控报告上报至各自所在分站和省级站;各分站和省级站于次年1月15
日前将质控数据及质控报告上报至总站和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中心站。
五、质控报告主要内容及编写格式
1.基本要求
监测工作任务(包括年度工作)完成后,应对监测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进行总结,以体现监测工作的规范、获得的数据科学与准确。
2.质控报告编写内容
质控报告应依据监测类型、目的、内容和具体要求编写,应包括以下全部或部分内容。
a) 前言
项目任务来源、监测目的、监测任务实施单位、实施时间与时段、监测船只与航次、合作单位等的简要说明。
b) 综述
概括阐述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情况及总体质控结论。
c) 质控概况
简要说明监测区域、范围,监测站位(断面)布设、监测时间与频率,质控措施
(包括采样准备、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等各环节)是否符合规范或技术导则、国家标准等要求。实施监测单位资质、人员上岗、仪器设备检定等情况。
d) 质控结果与评价
应对不同监测类型进行具体分析,说明质量控制的方式和方法,并对样品的受控情况进行统计,对精密度和准确度进行评价,列出各项目的相对偏差、相对标准偏差、相对误差及合格率等结果。
e) 质控结果分析
针对质控的评价结果,进行同一区域不同单位、不同监测时段质量控制结果比较分析,不同区域同一监测时段质量控制结果比较分析,对共性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f) 对策措施与建议
依据质量控制结果,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对策、措施与建议。
g) 附质控结果统计报表
3. 文本规格:
文本外形尺寸为A4(210mm×297mm)
封面格式:
第一行:报告题目,如中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质控报告;视题目长短可分行写(幼圆小初,加粗,居中);
第二行:报告唯一性标识或编号(如2007年度)
(小二号宋体,加粗,居中);
第三行插图:圆形环保标志(徽章)(直径3.5-4cm)
第四行:编制单位全称(如有多个单位可逐一列入,二号宋体,加粗,居中);
第五行:××××年××月(小二号宋体,加粗,居中);
以上各行间距应适宜,保持封面美观。
扉页内容:
项目类型;
主持单位;
编制单位全称(加盖公章);
编制人、校对人、审核人、签发人姓名。
以上各行字体大小、间距应适宜,保持封面美观。
详见附件。
附件2: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质控报告
附件1: 质控报表